轉(zhuǎn)載于:德魯醫(yī)
骨不愈合和延遲愈合的分類
Judet以及后來的Muller,、Weber,、Cech等人將假關(guān)節(jié)或骨不連分為兩種類型。
第一種骨折端血管增生或肥大,,有明顯的生物學反應,;血管豐富型(肥大型),,骨折端富有生命力,產(chǎn)生明顯的生物學反應,。研究顯示骨折端血供豐富,。這種類型又可分為以下幾種亞型:
①“象足”型(骨痂過盛型)骨不連:骨折端有肥大和豐富的骨痂,與此同時,,骨折端硬化,,骨髓通過硬化的骨而閉鎖。骨折端具有活力,,這種類型的骨不連具有旺盛的骨新生能力,。主要由于骨折復位后骨折端固定不牢,制動不充分或負重過早引起,。
②“馬蹄”型(骨硬化型)骨不連:骨折端有骨硬化,,骨折端輕度肥大,外骨痂形成很少或幾乎沒有,。主要由于鋼板和螺絲釘固定不夠牢固所引起,。這是手術(shù)后最常見的骨不連。骨折端有一些骨痂形成但不足以連接骨折端,,在這個階段,,骨折端仍然殘存修復能力。
③營養(yǎng)不良型(無骨痂型)骨不連:骨折端為非肥大型,,缺乏骨痂,。主要發(fā)生在骨折端明顯移位,分離或者內(nèi)固定時骨折端未能準確對位時,。骨折端有間隙,,不論何時都沒有骨痂生成或骨硬化形成。
第二種骨折端缺血或萎縮,,缺乏生物學反應,。缺血型(萎縮型)骨不連,骨折端缺乏活力,,生物學反應較少,。研究顯示骨折端血供較差。缺血性骨不連有以下幾種亞型:
①扭轉(zhuǎn)楔形骨不連:特點是兩骨折端中間有一塊缺乏或無血供的骨片,,可與一端愈合而與另一端沒有連接,。主要見于鋼板螺釘固定的脛骨骨折。有時也見于股骨多段骨折,。
②粉碎性骨不連:特點為存在一個或多個死骨片,,X線顯示無任何骨痂形成,。主要見于固定急性骨折的鋼板斷裂時,。主要是有第三塊骨折,,而且第三塊骨折沒有血運。
③缺損性骨不連:特點為骨干存在骨折段缺損,,骨折端雖有活力但卻不能越過缺損處進行連接,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后斷端萎縮。主要發(fā)生于開放性骨折,、繼發(fā)性骨髓炎或因腫瘤切除部分骨干,。要橋接缺損部必須進行大塊骨移植,或應用Ilizatrov技術(shù),。
④萎縮型骨不連:此系中間骨片缺失,,缺損由缺乏成骨潛力的瘢痕組織填補所致,骨折端出現(xiàn)萎縮和骨質(zhì)疏松及變細變尖,,骨折間隙大,,骨端壞死。這種骨不連在成人常常是因嚴重損傷骨壞死,,尤其是骨膜大量壞死,。這種類型叫作“無血管性骨不連”,骨形成的能力完全消失,。
為了判斷骨折端的修復能力即生物活性的有無,,骨掃描有用。一般說來象足型(過盛骨痂型),,馬蹄型(骨硬化型)的骨不連在骨折端與骨折間隙顯示強烈的RI聚集,,即使在無骨痂型(營養(yǎng)不良型)也有相當多的RI聚集,骨折端完全沒有RI聚集的極少,。在萎縮型(無血管型)RI的聚集非常弱,,有時完全沒有。因此,,骨掃描盡管在治療的時間上不能完全肯定,,但是對RI聚集旺盛的能夠說明生物學上有修復的能力,可以定為骨延遲愈合,,而不是骨不連,,聚集非常少的可以分類為骨不連,由此對于選擇治療方法,,特別是對于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自體海綿骨移植很有用,。
《神中整形外科學》改訂22版對延遲愈合骨不連的原因分為骨損傷的狀態(tài)和錯誤的治療兩種。翻譯如下:
A.骨損傷的狀況
a.骨折端有不適合骨愈合的情況:例如粉碎骨折和骨缺損的情況,。自身的肌力能夠牽開骨折部,,例如鷹嘴骨折及髕骨骨折,如果沒有進行對抗肌力的特殊治療,,骨愈合就沒有希望,。
b.骨折面的傾斜度:斜形骨折如果充分的固定,,愈合良好。但是單用剪力負荷或旋轉(zhuǎn)負荷時容易發(fā)生假關(guān)節(jié),,橫斷骨折骨痂的量少,。
c.開放骨折:高能量開放骨折引起的外傷,不僅僅是骨,,包含骨膜的軟組織的損傷剝離引起骨折端的血流障礙,,由于骨折血腫的喪失,骨的愈合遲緩,,甚至不愈合,。
d.感染骨壞死:開放骨折或者閉合性骨折手術(shù)后,并發(fā)化膿性骨髓炎會引起骨折端及粉碎骨片的壞死,。
e.骨膜及周圍軟組織廣泛的損傷及瘢痕化:這種骨的營養(yǎng)血管缺少,,軟組織的覆蓋少,多發(fā)生在小腿骨折,。
f.巨大的血腫或相反血腫喪失:如前所述,,血腫是骨痂形成的母床,但是巨大的血腫因血腫溶解壞死妨礙骨化,,在開放性骨折血腫喪失也成為骨愈合不全的原因,。
g.高度的移位及骨片間夾雜軟組織:特別是在骨片間隙內(nèi)夾有肌肉時,整修困難,,成為骨化障礙的原因,。
h.骨血運不良部位的骨折:在骨干部骨折,脛中下1/3的骨折,,關(guān)節(jié)內(nèi)骨折,,如股骨頸骨折,手的舟狀骨骨折是代表性的骨折,,這是因骨折線的走形及骨的旋轉(zhuǎn)有時會發(fā)生骨壞死引起骨不愈合,。
B.錯誤的治療
a.整復及固定不良:固定為了保持整復的體位和骨痂的生成而進行的方法。固定時間過短,,固定范圍過小,,固定不良而又早期運動負重是造成骨不愈合、骨不連的原因,。
b.過度的牽引:骨折部開大分離,,骨痂的橋架距離延長。兩骨折端不能接觸就不穩(wěn)定,,所形成的幼弱的骨痂及血管會發(fā)生斷裂,。
c.不適當?shù)氖中g(shù)法:軟組織骨膜的廣泛剝離,不充分的內(nèi)固定,,固定材料錯誤,。特別是初入道的青年醫(yī)生,,為了顯露,廣泛剝離骨膜,,把手術(shù)部位的骨頭剝成一個光桿,使骨頭失去血運,,造成延遲愈合甚至骨不連,。
一般認為骨不連多發(fā)生在長管狀骨。發(fā)生順序以脛骨,、股骨,、肱骨最多。 近年隨著帶鎖髓內(nèi)釘?shù)膽?,股骨骨不連已很少見到,,而脛骨常因為嚴重的開放性骨折,已經(jīng)成為骨不連最常發(fā)生的部位,。短管狀骨也會發(fā)生骨不連,,如掌骨、舟骨,、距骨,、指骨,只是發(fā)病率比較低,,
Paley等人對脛骨骨不連的分類方法
Paley對脛骨骨不連的分類方法,,同樣也可適用于其他部位的骨不連。他們根據(jù)臨床表現(xiàn)和X線將骨不連分成兩種主要類型:
一,、骨缺損小于1cm(A型):
A型又可分為可動畸形(A1型)和固定畸形(A2型),。
A2型又進一步分為無畸形強直骨不連(A2-1型)和有畸形強直骨不連(A2-2型)。
二,、大于1cm(B型):